審核評估學習材料彙編
BETVLCTOR伟德唯一官网評建工作辦公室
教育部關于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評估工作的意見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教育局,有關部門(單位)教育司(局),部屬各高等學校:
為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切實推進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全面提高本科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現就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評估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本科教學評估的意義目的
1.人才培養是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點是提高教學質量。教學評估是評價、監督、保障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是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2.開展教學評估的目的是促進高等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推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增強本科教學主動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人的全面發展需求的能力;促進政府對高等學校實施宏觀管理和分類指導,引導高等學校合理定位、辦出水平、辦出特色;促進社會參與高等學校人才培養和評價、監督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
二、本科教學評估的制度體系
3.建立健全以學校自我評估為基礎,以院校評估、專業認證及評估、國際評估和教學基本狀态數據常态監測為主要内容,政府、學校、專門機構和社會多元評價相結合,與中國特色現代高等教育體系相适應的教學評估制度。
4.強化高等學校質量保障的主體意識,完善校内自我評估制度,建立健全校内質量保障體系;國家對高等學校實行分類的院校評估,促進高等學校辦出特色;鼓勵開展行業用人部門深度參與的專業認證及評估,增強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适應性;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建設高等學校教學基本狀态數據庫,實現本科教學質量常态化監控;借鑒國際評估的先進理念和經驗,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鼓勵在相關領域開展國際評估,提高本科人才培養質量和評估工作水平;按照中央和省級政府兩級分工負責以及“管辦評分離”的原則,形成科學合理、運行有效的評估工作組織體系。
三、本科教學評估的主要内容與基本形式
5.教學基本狀态數據常态監測。高等學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采集反映教學狀态的基本數據,建立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基本狀态數據庫。高等學校對數據庫數據要及時更新,及時分析本科教學狀況,建立本科教學工作及其質量常态監控機制,對社會關注的核心教學數據須在一定範圍内向社會發布。國家建立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基本狀态數據庫,充分發揮狀态數據在政府監控高等教育質量、社會監督高等學校人才培養和本科教學評估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6.學校自我評估。高等學校應建立本科教學自我評估制度,根據學校确定的人才培養目标,圍繞教學條件、教學過程、教學效果進行評估,包括院系評估、學科專業評估、課程評估等多項内容。應特别注重教師和學生對教學工作的評價,注重學生學習效果和教學資源使用效率的評價,注重用人單位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要建立有效的校内教學質量監測和調控機制,建立健全學校本科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學校在自我評估基礎上形成本科教學年度質量報告,在适當範圍發布并報相關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學校年度質量報告作為國家和有關專門機構開展院校評估和專業評估的重要參考。
7.實現分類的院校評估。院校評估包括合格評估和審核評估。合格評估的對象是2000年以來未參加過院校評估的新建本科學校;審核評估的對象是參加過院校評估并獲得通過的普通本科學校。
合格評估的重點是考察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基本教學管理和基本教學質量,學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能力,學校教學改革和内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和運行的情況。評估結論分為“通過”、“暫緩通過”和“不通過”三種。“通過”的學校5年後進入審核評估。
審核評估重點考察學校辦學條件、本科教學質量與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标的符合程度,學校内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及運行狀況,學校深化本科教學改革的措施及成效。審核評估形成寫實性報告,不分等級,周期為5年。
8.開展專業認證及評估。在工程、醫學等領域積極推進與國際标準實質等效的專業認證。要與行業共同制定認證标準,共同實施認證過程,體現行業需求,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并取得業界認可。鼓勵專門機構和社會中介機構對高等學校進行專業評估。
9.探索國際評估。鼓勵有條件的高等學校聘請相應學科專業領域的國際高水平專家學者開展本校學科專業的國際評估。探索與國際高水平教育評估機構合作,積極進行評估工作的國際交流,提高評估工作水平。
四、本科教學評估的組織管理
10.完善中央和省級政府兩級分工明确、各負其責的本科教學評估工作制度。教育部制定評估工作方針政策、教學質量基本标準,統籌、指導和監督評估工作。省級教育行政部門依據國家有關規定和要求,結合本地區高等教育發展需要,制定本地區所屬高等學校教學評估規劃,組織實施本地區所屬高等學校的審核評估工作,推動學校落實評估整改工作。
建立與“管辦評分離”相适應的評估工作組織體系,充分發揮第三方評估的作用,由具備條件的教育評估機構實施相關評估工作。教育評估機構要加強自身專業化和規範化建設,加強評估專家隊伍建設,嚴格評估過程組織,制定科學的評估方式方法。
11.教育部設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評估專家委員會,開展評估研究、政策咨詢、指導檢查、監督和仲裁等。
12.加強評估工作管理,切實推進“陽光評估”。評估機構、參評學校人員和評估專家要增強責任感、使命感,自覺遵守評估工作規則規程,規範評估行為。建立評估信息公告制度,評估政策、評估文件、評估方案、評估标準、評估程序以及學校自評報告、專家現場考察報告、評估結論等均在适當範圍公開,廣泛接受教師、學生和社會各界的監督。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審核式評估方案(試行)
1.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實施辦法
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精神,進一步提高本科教育教學質量,根據《教育部關于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評估工作的意見》(教高〔2011〕9号),制定本辦法。
一、審核評估指導思想及原則
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以下簡稱審核評估)堅持“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管、評建結合、重在建設”的方針;突出内涵建設,突出特色發展;強化辦學合理定位,強化教學中心地位,強化質量保障體系建設,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審核評估堅持目标性、主體性、多樣性、發展性、實證性五項基本原則:
目标性原則。審核評估強調目标導向性,其過程是判斷學校人才培養目标的符合度和達成度,關注學校目标的确定與實現,改進與達成。
主體性原則。審核評估強調學校是人才培養質量的責任主體,旨在促進學校增強質量主體意識、建立健全質量保障體系、提升質量保障能力。
多樣性原則。審核評估強調尊重學校辦學自主權,充分考慮學校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的多樣性,引導學校根據國家和社會需要,結合自身條件,合理确定培養目标,制定質量标準,形成辦學特色。
發展性原則。審核評估強調過程的改進和内涵的提升,注重資源的有效利用,注重建立質量保障的長效機制,促進質量的持續提高。
實證性原則。審核評估強調依據事實作出審核判斷,以目标為導向、以問題作引導、以數據為依據、以事實來證明。
二、審核評估對象及條件
1.審核評估對象。審核評估的對象為參加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獲得“合格”及以上結論的高校,參加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獲得“通過”結論的新建本科院校,5年後須參加審核評估。
2.審核評估條件。參加審核評估學校辦學條件指标應達到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标(試行)》(教發〔2004〕2号)規定的合格标準;公辦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撥款須達到《财政部關于進一步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撥款水平的意見》(财教〔2010〕567号)規定的相應标準。
本次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時間為2013年至2016年。
三、審核評估範圍及重點
審核評估範圍主要包括學校的定位與目标、師資隊伍、教學資源、培養過程、學生發展、質量保障以及學校自選特色等項目,涵蓋學校的辦學定位及人才培養目标,教師及其教學水平和教學投入,教學經費、課程資源及其他教學條件,培養方案、教學改革及實踐教學的開展,招生就業情況、學生學習效果及學風建設情況,質量保障體系的建設及運行情況等。
審核評估的重點是對學校人才培養目标與培養效果的達成度進行判斷。要考察人才培養目标與社會需求的适應度,教師和教學資源對學校人才培養的保障度,教學質量保障體系運行的有效度,學生和用人單位的滿意度。
四、審核評估組織與管理
1.教育部統籌協調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審核評估工作,制定審核評估總體方案及規劃和中央部委所屬院校的審核評估計劃,指導監督審核評估工作;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行政部門負責組織本地區所屬院校的審核評估工作,制定審核評估具體方案和評估計劃,指導學校開展評估工作。
2.審核評估實行“管辦評分離”的原則,中央部委所屬院校的審核評估由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以下簡稱教育部評估中心)負責實施;地方所屬院校的審核評估由各地具備條件的專門評估機構負責實施,沒有專門評估機構或評估機構尚不具備評估條件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可委托教育部評估中心或其他評估機構實施。
3.為規範審核評估工作,提高審核評估質量,由教育部評估中心組建評估專家庫,為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審核評估工作提供服務平台,專家隊伍應吸收行業、企業和社會用人部門有關專家參加。審核評估專家須接受教育部評估中心組織的統一培訓。在審核評估組織實施中,外地專家一般不少于進校考察專家組人數的三分之一。
4.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可根據本地區實際需要,對審核評估内容進行适當調整和補充,并将本地區審核評估工作方案和評估計劃報教育部備案,經同意後實施。
五、審核評估程序與任務
審核評估程序包括學校自評、專家進校考察、評估結論審議與發布等。
1.學校自評。參評學校根據本辦法和審核評估内容及上一次本科教學工作評估存在問題的整改情況,認真開展自我評估,按要求填報本科教學基本狀态數據(見教育部評估中心網頁),在此基礎上形成《自評報告》。
2.專家進校考察。實施審核評估的機構應對學校提供的本科教學基本狀态數據進行分析,形成分析報告。專家組在審核學校《自評報告》及《教學基本狀态數據分析報告》基礎上,通過查閱材料、個别訪談、集體訪談、考察教學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觀摩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等形式,對學校教學工作做出公正客觀評價,形成寫實性《審核評估報告》。
《審核評估報告》應在全面深入考察和準确把握所有審核内容基礎上,對各審核項目及其要素的審核情況進行逐一描述,并對學校人才培養目标與培養效果達成度的總體情況作出判斷和評價,同時明确學校教學工作值得贊揚、需要改進和必須整改的方面。
3.評估結果審議與發布。教育部評估中心、各地教育行政部門應按年度就所組織的審核評估情況形成總結報告,報教育部。教育部評估專家委員會對總結報告進行審議後,正式發布參評高校的審核評估結論。
審核評估結果是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反映,與學校辦學、發展直接相關。學校應根據審核評估中提出的問題及建議進行整改。有關教育行政部門應在政策制定、資源配置、項目審批,包括專業設置、招生規模、學科及學位點建設、專項經費、教改項目、教學成果評獎等方面,予以充分考慮,以促進學校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
六、紀律與監督
推進評估工作信息公開制度,嚴肅評估紀律,實行“陽光評估”,鼓勵社會參與,确保評估工作公平公正。
審核評估相關政策文件、《學校自評報告》、《教學基本狀态數據分析報告》、《審核評估報告》等,均在一定範圍内予以公開。
審核評估工作廣泛接受教師、學生和社會各界的監督。教育部委托評估專家委員會,監督檢查參評學校和評估專家以及評估組織機構工作的規範性、公正性,檢查評估有關規定的執行情況,受理學校申訴并仲裁。
教育部設立舉報電話和信箱,接受來自社會各方面的監督。對評估過程中違反相關規定的行為進行責任追究,做出嚴肅處理。
2.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範圍(見解讀部分)
3.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引導性問題(見解讀部分)
(一)審核評估常識
1.新一輪教學評估指的是什麼?
《教育部關于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評估工作的意見》(教高[2011]9号)的發布,标志着新一輪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評估拉開了帷幕。9号文件提出實行分類的院校評估:對2000年以來沒有參加過院校評估的新建本科院校實行合格評估,對參加過院校評估并且獲得通過的普通本科院校實行審核評估。
2.什麼是審核評估?
院校評估包括兩類,一類是合格評估,一類是審核評估。合格評估對象是新建本科院校,重點是考察學校的基本辦學條件、基本管理規範和基本教學質量。結論分為通過、暫緩通過和通不過三種。另一類是審核評估。審核評估的對象是參加過院校評估并且獲得通過的普通本科院校,重點考察學校的辦學條件、組織管理、教學質量及學校的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标的符合程度。評估結論寫成寫實性報告,不分等級,周期是五年進行一次。
3.審核評估的對象是什麼?
審核評估的對象為參加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獲得“合格”及以上結論的高校,參加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獲得“通過”結論的新建本科院校,5年後須參加審核評估。
4.審核評估的條件是什麼?
參加審核評估學校辦學條件指标應達到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标(試行)》(教發〔2004〕2号)規定的合格标準;公辦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撥款須達到《财政部關于進一步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撥款水平的意見》(财教〔2010〕567号)規定的相應标準。
5.審核式評估的評估時間?
本次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時間為2013年至2017年。
6.審核評估的指導思想是什麼?(一個堅持,二個突出,三個強化)
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堅持“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管、評建結合、重在建設”的方針;突出内涵建設,突出特色發展;強化辦學合理定位,強化教學中心地位,強化質量保障體系建設,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7.審核評估的原則是什麼?(五性原則)
審核評估堅持目标性、主體性、多樣性、發展性、實證性五項基本原則:
(1)目标性原則。審核評估強調目标導向性,其過程是判斷學校人才培養目标的符合度和達成度,關注學校目标的确定與實現,改進與達成。
(2)主體性原則。審核評估強調學校是人才培養質量的責任主體,旨在促進學校增強質量主體意識、建立健全質量保障體系、提升質量保障能力。
(3)多樣性原則。審核評估強調尊重學校辦學自主權,充分考慮學校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的多樣性,引導學校根據國家和社會需要,結合自身條件,合理确定培養目标,制定質量标準,形成辦學特色。
(4)發展性原則。審核評估強調過程的改進和内涵的提升,注重資源的有效利用,注重建立質量保障的長效機制,促進質量的持續提高。
(5)實證性原則。審核評估強調依據事實作出審核判斷,以目标為導向、以問題作引導、以數據為依據、以事實來證明。
8.審核評估的重點是什麼?
審核評估核心是對學校人才培養目标與培養效果的實現狀況進行判斷。重點考察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标與社會需求的适應度,教師和教學資源條件的保障度,教學和質量保障體系運行的有效度,學生和社會用人單位的滿意度。
9.審核式評估是如何組織與管理的?
(1)審核評估組織。教育部統籌協調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審核評估工作,制定審核評估總體方案及規劃,指導監督審核評估工作;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行政部門負責組織本地區所屬院校的審核評估工作,可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在教育部審核評估方案基礎上進行補充完善,制定本地區審核評估具體方案和評估計劃,并報教育部備案後實施。
(2)審核評估實施。審核評估要積極探索、建立健全與管辦評分離相适應的評估工作組織體系,充分發揮第三方評估的作用。中央部委所屬院校的審核評估由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以下簡稱教育部評估中心)負責實施;地方所屬院校的審核評估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組織或委托具備條件的教育評估機構實施,逐步形成管辦評分離的評估機制。
(3)審核評估專家。為保證審核評估專家工作水平,提高工作效率,由教育部評估中心分别建立審核評估專家庫和全國高校教學基本狀态數據庫系統,為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審核評估工作提供開放共享的服務平台。專家隊伍應包括熟悉教學、管理和評估工作的教育專家,還應吸收行業、企業和社會用人部門有關專家參加。審核評估專家須接受教育部評估中心或省級教育評估機構組織的統一培訓。在審核評估組織實施中,外省(自治區、直轄市)專家一般不少于進校考察專家組人數的三分之一。
(4)審核評估經費。審核評估經費應由審核評估具體組織部門負責落實。
10.審核評估的程序是什麼?
審核評估程序包括學校自評、專家進校考察、評估結論審議與發布等。
(1)學校自評:填報本科教學基本狀态數據——在此基礎上形成《自評報告》;
(2)專家進校考察:專家組審核學校《自評報告》及實施審核評估機構提供的《教學基本狀态數據分析報告》——查閱材料、個别訪談、集體訪談、考察教學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觀摩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形成寫實性《審核評估報告》——對各審核項目及其要素的審核情況進行逐一描述——指出值得贊揚(具有明顯優勢和特色)、需要改進(存在明顯不足)和必須整改(存在明顯缺陷)的方面。
(3)評估結論審議與發布:教育部評估專家委員會對《審核評估報告》進行審議後正式公布。
11.本科教學審核評估結果對學校有什麼影響?
(1)學校根據審核評估中提出的問題及建議進行整改。
(2)教育行政部門在專業設置、招生規模、學科及學位點建設、專項經費、教改項目、教學成果評獎等方面,對審核評估結果予以充分考慮,以促進學校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
12.審核評估的範圍是什麼?(含引導性問題)
審核項目
| 審核要素
| 審核要點
| 引導性問題
| 1.定位與目标
| 1.1辦學定位
| (1)學校辦學定位及确定依據
(2)辦學定位在學校發展規劃中的體現
| (1)學校的辦學定位、辦學理念、發展目标是什麼?依據為何?
(2)學校教師、學生及校友對學校辦學定位、辦學理念、發展目标的認可度如何?
(3)學校在辦學定位、辦學理念、發展目标的确定及其落實方面存在什麼問題?
| 1.2培養目标
| (1)學校人才培養總目标及确定依據
(2)專業培養目标、标準及确定依據
| (1)學校人才培養總目标是什麼?是如何形成的?與學校辦學定位的契合度如何?
(2)學校各專業人才培養目标是如何确定的?與學校人才培養總目标的關系如何?
(3)學校師生對人才培養目标的理解和認可程度如何?
(4)學校在确定人才培養目标方面存在什麼問題?如何改進?
| 1.3人才培養中心地位
| (1)落實學校人才培養中心地位的政策與措施
(2)人才培養中心地位的體現與效果
| (1)學校在制度和措施等方面如何落實人才培養工作中心地位的?
(2)學校領導是如何重視教學的?
(3)學校各職能部門是如何服務教學的?
(4)學校在保證教學中心地位方面還存在什麼問題?如何改進?
| 審核項目
| 審核要素
| 審核要點
| 引導性問題
| 2.
師資隊伍
| 2.1數量與結構
| (1)教師隊伍的數量與結構
(2)教師隊伍建設規劃及發展态勢
| (1)學校的生師比如何?學校專任教師的數量及結構如何(職稱結構、年齡結構、學緣結構、學曆結構等)?能否滿足教學要求?發展态勢如何?
(2)學校各專業主講教師隊伍的數量及結構如何(職稱結構、年齡結構、學緣結構等)?能否滿足教學要求?發展态勢如何?
(3)學校實驗技術人員和教學輔助人員的數量與結構如何?能否滿足教學要求?
(4)聘請境外教師承擔本科生教學情況?效果如何?
(5)學校的師資隊伍在上述方面存在什麼問題?如何改進?
| 2.2教育教學水平
| (1)專任教師的專業水平與教學能力
(2)學校師德師風建設措施與效果
| (1)學校在鼓勵教師教書育人及加強師德建設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2)學校主講教師的專業水平與執教能力如何?
(3)學校實驗、實踐(實訓)教學人員和教學輔助人員的業務水平如何?
(4)學校是否建立了對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評價機制?效果如何?
(5)學校教師在教育教學水平方面存在什麼問題?如何改進?
| 2.3教師教學投入
| (1)教授、副教授為本科生上課情況
(2)教師開展教學研究、參與教學改革與建設情況
| (1)教師自覺履行教書育人職責及将主要精力投入本科教學工作情況?
(2)學校主講本科課程的教授、副教授分别占教授、副教授總數的比例?教授、副教授主講本科課程占總課程的比例?
(3)教師參加教學研究、教學改革的情況?實際效果如何?教師參加校以上級别的教改立項課題的人數及比例如何?
(4)教師在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實驗室建設等)方面發揮作用情況?
(5)學校教師在教學投入方面存在什麼問題?如何改進?
| 2.4教師發展與服務
| (1)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和專業水平的政策措施
(2)服務教師職業生涯發展的政策措施
| (1)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及發展規劃落實情況如何?各二級教學單位是否有具體措施? 效果如何?
(2)學校建立的支撐教師專業發展的專門機構開展工作情況?效果如何?學校每年用于教師學習、培訓的人均經費是多少?
(3)學校在服務教師職業生涯發展方面特别是在關心青年教師成長、提升其業務水平和教學能力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4)學校在鼓勵教師在職進修、提升學曆及國内外學術交流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情況?效果如何?
(5)學校如何在教師崗位聘用、考核評價及薪酬分配方面向教學傾斜?
(6)學校在關心與促進教師發展方面存在什麼問題?如何改進?
| 審核項目
| 審核要素
| 審核要點
| 引導性問題
| 3.
教學資源
| 3.1
教學經費
| (1)教學經費投入及保障機制
(2)學校教學經費年度變化情況
(3)教學經費分配方式、比例及使用效益
| (1)學校投入本科教學的經費是多少?生均本科教學日常運行支出是多少?教學日常運行支出占經常性預算内事業費與學費收入之和的比例是多少?
(2)學校教學經費能否滿足教學資源建設和日常教學運行的需要?是否建立了保障教學經費投入的長效機制?
(3)學校教學經費是如何分配的?是否有專門經費支持教學改革與大學生創新教育?是否有實踐教學專項經費?是否将新增生均撥款優先投入實踐教學?
(4)學校教學經費使用是否合理?是否進行年度經費使用效益分析?結果如何?
(5)學校在教學經費投入和經費使用效益上存在什麼問題?如何改進?
| 3.2
教學設施
| (1)教學設施滿足教學需要情況
(2)教學、科研設施的開放程度及利用率
| (1)高校的辦學條件指标能否達到教育部教發[2004] 2号文件《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标(試行)》中的合格要求?
(2)學校的各類教學設施(實驗室、課堂教學設施、輔助教學設施、圖書館等公共教學設施)能否滿足教學需要及學生自主學習要求?
(3)學校的教學、科研設施的開放程度如何?利用率如何?
(4)學校教學設施的建設與使用中存在什麼問題?如何改進?
| 3.3專業設置與培養方案
| (1)專業建設規劃與執行
(2)專業設置與結構調整,優勢專業與新專業建設
(3)培養方案的制定、執行與調整
| (1)學校專業建設規劃的執行情況如何?是否有專業結構調整機制?
(2)學校專業建設的成效如何?是否建成了若幹能夠彰顯辦學優勢與特色、具備一定影響力的品牌專業?
(3)新辦專業的建設情況如何?其人才培養質量能否得到保證?
(4)學校在制定各專業培養方案時,如何在人才培養目标、培養規格、課程設置等方面體現學校辦學指導思想和實際需要?
(5)學校在專業設置與調整方面、培養方案及其制定、執行和調整等方面存在什麼問題?如何改進?
| 3.4
課程
資源
| (1)課程建設規劃與執行
(2)課程的數量、結構及優質課程資源建設
(3)教材建設與選用
| (1)學校課程建設規劃執行情況如何?課程建設取得了哪些成績?
(2)學校課程總量多少?課程結構如何?雙語課程、實踐課程比例,是否符合培養目标需要?
(3)學校的教材建設規劃執行情況如何?如何保障所選用教材的先進性與适用性?使用優秀教材和境外原版教材的比例?
(4)學校在課程和教材建設等方面存在什麼問題?如何改進?
| 3.5
社會
資源
| (1)合作辦學、合作育人的措施與效果
(2)共建教學資源情況
(3)社會捐贈情況
| (1)學校在合作辦學、合作育人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2)學校與社會共建教學資源方面取得了什麼成效?
(3)近三年接受社會捐贈的情況怎樣?其中校友捐贈有多少?
| 審核項目
| 審核要素
| 審核要點
| 引導性問題
| 4.
培養過程
| 4.1教學改革
| (1)教學改革的總體思路及政策措施
(2)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3)教學信息化建設
| (1)學校教學改革的總體思路是什麼?是否有切實可行的教學改革規劃和具體實施方案?
(2)學校有哪些激勵和促進廣大師生積極參與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的政策與措施?
(3)學校在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内容與課程體系、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管理等方面改革取得的成效?
(4)學校是如何加強教學信息化建設的?建設成效及使用效果如何?
(5)學校在教學改革方面存在什麼問題? 如何改進?
| 4.2課堂教學
| (1)教學大綱的制訂與執行
(2)教學内容對人才培養目标的體現,科研轉化教學
(3)教師教學方法,學生學習方式
(4)考試考核的方式方法及管理
| (1)課程教學大綱的制訂、執行與調整情況如何?
(2)是否有課程教學内容更新的相關制度與要求?教學内容如何體現人才培養目标?
(3)科研資源是否向本科生開放?最新科研成果及學科前沿知識是否融入教學?
(4)學校教師教學方法、學生學習方式有哪些先進的做法?采取了那些措施?效果如何?
(5)學校在考試考核方式、方法及管理方面的有那些先進做法?在加強考風考紀方面制訂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 4.3實踐教學
| (1)實踐教學體系建設
(2)實驗教學與實驗室開放情況
(3)實習實訓、社會實踐、畢業設計(論文)的落實及效果
| (1)學校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思路是什麼?如何推進實踐教學改革的,效果如何?
(2)學校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情況,能否達到教學要求?
(3)學校設計性、綜合性實驗開設與實驗室開放及使用情況?
(4)學校科研實驗室向本科生開放情況如何?
(5)學校是如何保障各實踐環節的教學效果的?
(6)學校是如何保障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的?
(7)學校在實踐教學方面存在什麼問題?如何改進?
| 4.4第二課堂
| (1)第二課堂育人體系建設與保障措施
(2)社團建設與校園文化、科技活動及育人效果
(3)學生國内外交流學習情況
| (1)學校是否将第二課堂建設納入人才培養體系建設?有哪些政策措施保障第二課堂建設?
(2)學校的第二課堂的主要形式有哪些?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是如何緊密結合的?建設效果如何?
(3)校園文化、科技活動促進人才培養的效果如何?
(4)學校是否制定了關于學生校(海)外學習經曆的政策和措施?成效如何?
(5)學校在第二課堂建設方面存在什麼問題?如何改進?
| 審核項目
| 審核要素
| 審核要點
| 引導性問題
| 5.
學生發展
| 5.1招生及生源情況
| (1)學校總體生源狀況
(2)各專業生源數量及特征
(3)學校提高生源質量的措施及成效
| (1)學校總體及各專業生源數量及結構特征如何?(如學生性别、民族、區域、家庭經濟/社會背景、學生教育背景等)
(2)學校在現有條件下采取了哪些措施提高生源質量?效果如何?
(3)學校為學生在學期間提供重新選擇專業的政策如何?
(4)學校的生源數量與質量方面存在什麼問題?如何改進?
| 5.2學生指導與服務
| (1)學生指導與服務的内容及效果
(2)學生指導與服務的組織與條件保障
(3)學生對指導與服務的評價
| (1)學校在人才培養工作中是如何體現以學生為本的理念的?
(2)學校建立了什麼樣的學生指導與幫扶體系?效果如何?
(3)學校如何吸引和激勵專任教師積極參與學生指導工作?參與面與參與程度如何?
(4)學校學生輔導員和本科生導師(如果設置)在日常工作中如何指導和幫助學生成長成才?效果如何?
(5)學校在學生指導與服務方面存在什麼問題?如何改進?
| 5.3學風與學習效果
| (1)學風建設的措施與效果
(2)學生學業成績及綜合素質表現
(3)學生對自我學習與成長的滿意度
| (1)學校總體學習風氣如何?學校在加強學風建設方面采取了什麼樣的政策措施?執行情況如何?
(2)近三年學校公開處理的學生考試違紀、抄襲作業、違反學校規章制度的人/次數?
(3)學生的學業成績、專業能力及綜合素質如何?
(4)學校是否建立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機制?
(5)學校在學風建設和增強學生學習效果方面存在什麼問題?如何改進?
| 5.4就業與發展
| (1)畢業生就業率與就業質量
(2)畢業生職業發展情況
(3)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評價
| (1)學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就業率、就業質量等)如何?
(2)學校采取了哪些措施提高就業率與就業質量?效果如何?
(3)學校是如何引導畢業生到國家最需要的地方與崗位工作?
(4)畢業生在社會特别是專業領域的發展情況如何?有哪些優秀校友?
(5)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度如何?
(6)學校在促進畢業生就業與發展方面存在什麼問題?如何改進?
| 審核項目
| 審核要素
| 審核要點
| 引導性問題
|
| 6.
質量
保障
| 6.1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 (1)質量标準建設
(2)學校質量保障模式及體系結構
(3)質量保障體系的組織、制度建設
(4)教學質量管理隊伍建設
| (1)學校是否重視教學質量标準建設?形成了怎樣的質量标準體系?
(2)學校教學質量保障的模式是什麼?結構怎樣?
(3)學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是否做到了組織落實、制度落實和人員落實?
(4)學校教學管理隊伍的數量、結構與素質是否滿足質量保障要求?
(5)學校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方面存在什麼問題?如何改進?
|
| 6.2質量監控
| (1)自我評估及質量監控的内容與方式
(2)自我評估及質量監控的實施效果
| (1)學校是否采取有效方式對教學全過程進行實時監控?
(2)學校是否建立了完善的評教、評學等自我評估制度?效果如何?
(3)學校是否形成了全員參與質量監控的良好氛圍?
(4)學校在質量監控方面存在什麼問題?如何改進?
|
| 6.3質量信息及利用
| (1)校内教學基本狀态數據庫建設情況
(2)質量信息統計、分析、反饋機制
(3)質量信息公開及年度質量報告
| (1)學校是否建立對能反映教學質量的信息進行跟蹤調查與統計分析的制度?
(2)學校是否按教育部要求及時發布本科教學質量報告?質量報告是否全面、客觀地反映本科教學質量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3)學校是否建立了校内教學狀态數據庫,運行情況如何?是否及時采集并上報本科教學狀态數據?本科教學狀态數據是否真實、可靠?
(4)學校是否按要求定期公布其他教學工作及人才培養質量信息?
(5)學校在人才培養質量信息統計、分析、反饋與公開方面存在什麼問題?如何改進?
|
| 6.4質量改進
| (1)質量改進的途徑與方法
(2)質量改進的效果與評價
| (1)學校是否定期對教學質量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制定改進的措施,效果如何?
(2)學校質量改進的程序與機制是什麼,如何對改進效果适時進行評價?
(3)學校在質量改進中對已參加的外部教學評估(例如水平評估、專業認證等)中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進行了全面整改?效果如何?
(4)學校的質量改進存在什麼問題?如何改進?
|
| | | | | | | | | | | | |
(二)審核評估要素内涵說明
1.定位與目标
1.1辦學定位
學校應根據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自身條件和發展的潛力,合理确定學校定位。辦學定位要充分體現在學校的發展規劃中,并應在人才培養中得到全面落實。
1.2培養目标
培養目标包括學校人才培養總目标和專業培養目标兩個層面。學校人才培養總目标應符合學校辦學定位,專業培養目标應符合學校人才培養總目标。專業培養目标應體現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1.3人才培養中心
人才培養是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教學工作始終是高等學校的中心工作。學校應把本科教學作為學校最基礎、最根本的工作,領導精力、師資力量、資源配置、經費安排和工作評價都要體現以教學為中心。
2.教師隊伍
2.1數量與結構
學校專任教師、實驗技術人員和教學輔助人員三支隊伍的數量應滿足教學要求。師資隊伍要在年齡學曆、專業技術職務等方面結構合理,符合學校的定位,适應教學的需要,适應專業和學科發展的需要。學校應制定師資隊伍建設規劃,根據專業與學科發展需要,對師資隊伍的數量與結構進行合理規劃,并能得到有效落實。
2.2教育教學水平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基本職責。教師應切實肩負起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光榮職責,以高尚師德、人格魅力、學識風範教育感染學生,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包括兩方面:教育水平和教學水平。前者主要是教師的師德師風,後者主要是教師的專業水平與教學能力。
2.3教師教學投入
學校不僅要擁有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教育教學水平高的教師隊伍,而且教師要能夠自覺履行教師育人的基本職責,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學工作中。積極參加教學改革、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和教材建設。正确處理教學與科研的關系,并能自覺地将科研資源及時轉化為教學資源,将最新研究成果及學科前沿知識帶進課堂。
2.4教師發展與服務
辦學以教師為本。學校應重視教師職業發展,加強教師管理,滿腔熱情地關心教師、服務教師,努力改善教師的工作、學習、生活條件,為教師履行教書育人職責創造良好環境。
3.教學資源
3.1教學經費
教學經費是教學資源建設和日常教學運行的基本保障。學校應優先保障教學經費投入,保障教學經費滿足教學改革、建設及日常運行的需要。
3.2教學設施
教學設施主要包括實踐教學設施、課堂教學設施和輔助教學設施等。實踐教學設施主要包括實驗室、實習實訓基地等,課堂教學設施主要包括教室、語音室、計算機房等,輔助教學設施主要指與教學有關的公用設施,例如圖書館、校園網、體育場館等學校的教學設施應滿足教學要求,并得到有效利用。
3.3專業設置與培養方案
專業是人才培養的基本依托。學校應根據辦學定位制定專業建設規劃,提出明确的專業設置條件,調整并優化專業結構,形成學校人才培養的優勢和特色。培養方案是教學組織與管理的基本依據。它應符合人才培養總目标,應具有先進性、科學性和合理性;應建立培養方案的制定和審批程序,以及監控和評審制度;應确保培養方案得到全面落實;應将培養要求細化到每一個具體的教學環節中,保障每一個教學環節都能達到教學要求。
3.4課程資源
課程是教學的基本單元。課程資源包括課程與教材以及網絡資源、學科與科研資源等輔助教學資源。這是進行課堂教學及其他教學活動的“軟”基礎。學校應加強課程資源建設,建成一批優秀課程與教材等,形成與培養目标相适應的、内容豐富的高水平輔助教學資源。
3.5社會資源
社會資源是教學資源的重要補充。學校要積極開拓和有效利用社會資源辦學。要積極開展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等,共建教學資源。積極開拓社會捐贈渠道。
4.培養過程
4.1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學校人才培養的主渠道。學校要制定并嚴格執行課程教學要求(标準)和教學大綱;要積極促進教與學、教學與科研的緊密結合;要重視備課、講授、讨論、作業答疑、考試等各個環節;要積極推進教學内容、教學方法與手段、考核評價方法的改革。
4.2實踐教學
學校應牢固樹立實踐育人理念,高度重視實踐教學,建立與理論教學密切結合的實踐教育體系;應大力推進實踐教學内容及方式方法改革,增強實踐育人效果。
4.3第二課堂
第二課堂是指培養方案中所規定的主要教學環節以外的其他教育教學環節。學校應高度重視第二課堂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并完善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緊密結合的人才培養體系;應加強德育教育體系建設,在充分發揮第一課堂主渠道作用的同時,充分發揮第二課堂德育教育優勢;積極支持各種類型健康向上的學生社團和俱樂部建設,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應注重建設美麗的校園環境和濃郁的校園文化,使學生受到良好的感染、熏陶和激勵;應充分利用學科和科研資源,為學生提供學術環境,支持學生開展課外科技活動;應采取有效措施,引導學生積極投身社會實踐;應積極創造條件,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國内外跨校和跨文化學習交流的機會。
4.4教學改革
提高教學質量必須深化教學改革,強化教學研究。學校應将教學改革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推動力,将教學改革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将教學改革與研究變成廣大教學工作者的自覺行為。大力推進培養模式、教學模式和教學管理模式改革,推動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
5.學生發展
5.1招生及生源情況
招生工作是人才培養工作的起點,生源質量是培養質量的起點。生源數量與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與社會聲譽。學校應高度重視招生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優秀考生,提高生源質量。
5.2學生指導與服務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人才培養要以學生為本。學校應關心每個學生,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學校應建立完善的學生指導與幫扶體系,幫助學生成長成才;應采取有效措施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學生指導,關愛學生。
5.3學風與學習效果
學風是學校學生群體或個人在對知識、能力的渴求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帶有傾向性、穩定性的治學态度、學習方法和行為, 是學生内在學習态度和外在學習行為的綜合表現。學校應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學風建設,形成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機制、環境和氛圍,引導學生明确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态度,勤奮學習、刻苦鑽研。學習效果是指學生的學習成就,也是學校人才培養的結果,具體體現為德、智、體、美等方面。
5.4就業與發展
畢業生的就業與職業發展情況是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的窗口。畢業生就業率與就業質量,反映了學校人才培養被社會的認可度。畢業生的職業發展情況,是對學校人才培養工作的總體反映。學校人才培養目标确定的合理性、人才培養目标的達成度等,最終由畢業生的職業發展來檢驗。畢業生的職業發展主要指學生畢業後一段時間(例如5年後)在社會與專業領域的發展情況。
6.質量保障
6.1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是指以提高和保證教學質量為目标,運用系統方法,依靠必要的組織結構,把學校各部門、各環節的教學質量管理活動嚴密組織起來,将教學和信息反饋的整個過程中影響教學質量的一切因素控制起來,形成的一個有明确任務、職責、權限,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質量管理的有機整體。隻有建立一個完善有效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才能确保教學質量持續提升。
6.2質量監控
質量監控是質量保障體系的重要職能之一。應建立完善的教學管理規章制度和教學質量監控機制,對主要教學環節的教學質量實施有效監控;應建立完善的評教、評學制度;應定期開展課程評估、專業評估和學校二級學院(系)的教學工作評估。
6.3質量信息及利用
質量信息的統計、分析及反饋,是質量保障體系有效運行的重要保障。建立質量信息公開制度,是高等教育質量接受社會監督和評價的重要途徑。學校應建立制度,對能反映教學質量的信息進行跟蹤調查與統計分析,以及對本科教學基本狀态數據的統計與分析,并将結果及時反饋給相關機構與個人。學校有責任向政府報告和向社會公開人才培養質量信息,接受監督與評價。
6.4質量改進
質量改進是針對教學質量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采取有效的糾正與預防措施,并對質量保障體系進行持續改進,達到持續改進質量的目的。應針對質量監控和質量分析中發現的質量問題、以及提出的質量改進建議等,制定糾正與改進措施;配備必要的資源,進行質量改進,并對其有效性适時進行評價。
合格評估36問(摘自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
1.開展高校教學評估的法律依據是什麼?
答: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對開展高等學校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評估(高等學校教學評估工作為其中的一種形式)都有明确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二十四條規定:“國家實行教育督導制度和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教育評估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四十四條規定:“高等學校的辦學水平、教育質量,接受教育行政部門的監督和由其組織的評估。”《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第四十條規定:“教育行政部門及有關部門依法對民辦學校實行督導,促進提高辦學質量;組織或者委托社會中介組織評估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并将評估結果向社會公布。”
2.國家《教育規劃綱要》對高等教育質量保障與評估主要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 提高質量是未來十年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為實現這一任務,國家《教育規劃綱要》對高等教育質量保障與評估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第二條:“制定教育質量國家标準,建立健全質量保障體系。” 第十九條:“健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改進高校教學評估。” 第三十三條:“改進教育教學評價。根據培養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學、多樣的評價标準。開展由政府、學校、家長及社會各方面參與的教育質量評價活動。” 第四十條:“推進專業評價。鼓勵專門機構和社會中介機構對高等學校學科、專業、課程等水平和質量進行評估。建立科學、規範的評估制度。探索與國際高水平教育評價機構合作,形成中國特色學校評價模式。建立高等學校質量年度報告發布制度。” 第四十四條:“加強對民辦教育的評估。” 第四十七條:“整合國家教育質量監測評估機構及資源,完善監測評估體系,定期發布監測評估報告。”
3.開展本科教學工作評估對提高高校教學質量有何作用?
答: 開展本科教學工作評估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抓手。評估不僅能鑒定學校教學工作的質量和水平,診斷學校教學工作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還可以發揮評估指标的導向作用,引導學校更新教育觀念、明确發展方向和目标、深化教學改革,推動産學合作教育深入開展。同時,評估具有激勵和督促作用,能夠促進學校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加強教學管理、建立并完善内部質量保障體系、形成自我約束和監控機制。實踐證明,“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管”已經取得切實的效果。通過評估,學校教學工作水平明顯提升,達到了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學生成為直接受益者。
4.國際上主要國家開展高等教育評估的經驗和做法有哪些?
答: 世界上多數國家都有高等教育評估制度(國際上統稱為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制度),概括起來有以下共同的經驗:從評估頻率上看,大部分國家都有5-8年的評估周期。從評估内容上看,多數國家都是既開展院校評估,也開展專業認證及評估,而且人才培養和教學工作是評估的主要内容。從評估模式上看,大緻分為三種類型:一是認證模式,主要看被評估對象是否達到了規定的标準,結論一般為“通過”或“不通過”兩種。合格評估就屬于認證模式;二是等級模式,主要看被評估對象處于什麼水平,結論一般分為“優”、“良”、“合格”、“不合格”等幾個等級;三是審核模式,主要看被評估對象是否達到了自身設定的目标,是否有自律機制。評估後,專家組給出審核報告,引導學校自我改進工作。從評估組織方式上看,可大緻分為三種:一是政府主導型;二是政府、社會共同參與型;三是民間主導型。而且,實行管、辦、評相分離是各國的共同特點。
5.什麼是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
答: 在我國,本科教學工作評估有五種基本形式:一是開展學校自我評估;二是實施教學基本狀态數據常态監測;三是實行分類的院校評估(包括合格評估和審核評估);四是開展專業認證及評估;五是探索國際評估。合格評估是國家對未參加過教學工作評估的新建普通本科院校(以下簡稱新建本科院校)開展的一種本科教學工作評估形式。所有新建本科院校在規定期限内必須參加。這些院校通過合格評估後将進入審核評估範圍。
6.為什麼要開展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
答: 截至2010年,2000年以來新建的本科院校有314所,約占普通本科院校數(不含獨立學院)的40%,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對我國高等教育的整體發展和建設高等教育強國至關重要。這些學校開辦本科教育時間較短,基礎相對薄弱。因此,對這些新建本科院校教學工作開展合格評估,有利于促進學校明确辦學定位,改善辦學條件,規範教學管理,加快内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提升教學質量,更好地為地方(行業)經濟社會發展服務。開展教學工作合格評估,還有利于政府了解和把握高等學校的辦學狀況,對高等學校實施宏觀管理和分類指導;有利于促進社會參與高等學校人才培養,評價和監督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同時,開展教學評估也是世界上許多國家的通行做法。
7.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的指導思想和核心内涵是什麼?
答: 合格評估工作的指導思想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貫徹落實國家《教育規劃綱要》精神,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管、評建結合、重在建設。樹立評估新理念、探索評估新方法、倡導評估良好風尚。充分調動學校、政府、社會三方面的積極性,促進學校合理定位,強化内涵建設,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合格評估方案設計體現了上述指導思想,該方案的核心内涵是“四個促進,三個基本,兩個突出,一個引導”。“四個促進”是指促進辦學經費投入,促進辦學條件改善,促進教學管理規範,促進教學質量提高;“三個基本”是指:辦學條件基本達到國家标準,教學管理基本規範,教學質量基本得到保證;“兩個突出”是指:突出服務地方(行業)經濟和社會發展,突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辦學定位;“一個引導”是指:引導參評學校構建并逐步完善内部質量保障體系,形成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的長效機制。以上這四個方面是合格評估方案的核心内容。
8.學校參加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的條件是什麼?
答: 學校參加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的條件是: (1)有三屆以本校名義招生的普通本科畢業生。 (2)當年沒有被限制招生和暫停招生。 (3)學校上一年生均預算内教育事業費撥款須達到國家《關于進一步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撥款水平的意見》(财教【2010】567号)文件規定的相應标準,即2012年底生均撥款達到12000元。 (4)已有五屆本科畢業生的新建本科院校應參加教學工作合格評估,凡因未達到評估條件而推遲評估的學校,在學校推遲評估期間,教育部将采取暫停備案新設本科專業、減少招生人數等限制措施。對目前已有三屆本科畢業生的新建本科院校,國家計劃用3年左右時間評完。其餘學校陸續達到參評條件後,屆時依次接受合格評估。
9.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中政府、高校和社會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答: 政府依法負責制定評估工作方針政策、教學質量基本标準、評估方案、評估總體規劃安排,委托專業評價機構開展評估活動。合格評估标準和評估指标體系具有導向性,體現了政府對新建本科院校發展的要求。高校既是接受評估的對象,又是評估工作的主體。《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明确規定:高等學校應該以人才培養為中心,開展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保證教育教學質量達到國家規定的标準。因此,在我國,高等學校是人才培養的主體,承擔着開展自評自建活動、并主動接受外部評估的法律義務。社會是評估的參與者和監督者。社會對于高校的人才培養、教育教學以及評估工作具有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因此,實行陽光評估,吸收社會力量參與,評估信息向社會發布,讓社會多方面了解評估工作,理解、支持和監督評估工作是評估工作可持續開展的重要保障。
10.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倡導哪些新理念?
答: 在總結我國多年評估實踐經驗,借鑒國際現代教育評估理論的基礎上,合格評估工作倡導以下新理念:一是強調學校是評估和質量保障的主體,轉變學校被動接受評估的局面。二是體現由重結論向重過程轉變,引導學校以平常心、正常态對待評估,重在建設過程和改進工作。三是評估專家與參評學校是平等互動關系,專家的職責既要為國家把關,更強調為學校服務。四是突顯以學生為本,強調對學生的指導和服務,重視學生對教學工作滿意度的評價。
11.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有哪些新方法?
答: 一是使用了數據分析方法。教育部評估中心基于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學狀态數據庫對各校的教學基本狀态數據做出分析報告,提供給評估專家分析問題,做出判斷。二是采用了新的考察模式。在規定時間内,專家可以采取集中進校或分散進校的方式進校考察,對學校教學工作做出整體判斷。 三是采用了新的專家工作方式。評估專家在進校前要研讨學校自評報告和教學狀态數據分析報告,提出進校考察重點;在進校考察中專家要全面考察并獨立作出判斷;專家在離校後一周内提交個人考察報告,專家組長彙總後形成專家組考察報告。四是加大了社會參與力度。專家組成員中吸收了部分行業和社會人士參加。 五是完善了組織管理機制。建立了項目管理制度,建立了專家培訓、考評制度和選拔進退機制,設立了“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評估專家委員會”(以下簡稱“評估專家委員會”)負責評估紀律的檢查、監督和評估的申訴與仲裁。
12.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是如何實施“陽光評估”并倡導良好風尚的?
答: 為了使高校和社會更加了解教學評估工作情況,增強評估工作的透明度,推動評估工作持續健康發展,教育部實施“陽光評估”,倡導形成一種“風清氣正”的良好風尚。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公開透明。評估方案、指标體系和評估标準,以及評估程序和結果處理等内容向社會公開;學校自評報告、專家組成以及專家評估報告等相關信息在适當範圍公布;參評學校及評估專家的有關活動和行為,接受師生和社會各界的監督。公平公正。根據參評學校學科特點遴選專家,優化專家組成,同時聘請行業或社會人士參加;評估過程接受監督,評估專家委員會負責評估紀律監督與檢查工作;加強評估工作的規範性,嚴格評估操作程序,嚴肅評估紀律要求;建立項目管理員制度,對參與評估過程的各方實施項目管理和分工負責;建立專家進退機制,參評學校對評估專家工作情況的評價将作為專家進退的重要依據。求真務實。評估方案堅持實事求是,充分考慮新建本科院校的特點,注重引導參評學校合理定位、依法辦學、面向社會自主辦學;要求參評學校的數據填報和材料準備要體現原始性、真實性;參評學校和評估專家要持“平常心、正常态”,重在查找問題和改進提高。平等交流。評估專家堅持同行互助,強化服務意識,以科學的态度和嚴謹的作風開展評估活動。現場考察工作堅持深訪談、多交流,做到尊重對方、整體把握、獨立判斷,為參評學校的教學工作提出建設性意見,真心實意為學校服務。勤儉節約。簡化評估和接待程序,嚴格規定經費開支标準,避免形式主義、鋪張浪費等現象。
13.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指标體系有什麼特點?
答: 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指标體系由7個一級指标,20個二級指标,39個觀測點(見附表)構成。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強調領導作用,要求學校各級領導班子遵循高等教育辦學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落實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二是突出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鼓勵積極開展産學研合作教育。 三是強調經費投入,特别是政府和學校舉辦方對學校辦學經費的保障。四是強調學校内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建設,形成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的長效機制。 五是體現“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強調對學生的指導和服務。 六是強調産出導向,重視人才培養質量,重視師生和社會對學校教學質量的評價。
14.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是如何體現“以學生為本”的?
答: 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從評估方案設計理念到具體指标,堅持“以學生為本”,保障學生基本權益,具體反映在六個方面:一是對學校辦學條件提出了明确要求,保證教學的基本投入。如教學日常運行支出占經常性預算内教育事業費撥款(205類教育撥款扣除專項撥款)與學費收入之和的比例≥13%,生均年教學日常運行支出≥1200元人民币,且應随着教育事業經費的增長而逐步增長。二是注重對教學過程的規範管理。指标體系對教師教學、專業與課程建設、教學管理等教學過程的主要環節提出了明确要求,其目的是促進教育教學質量提高,使學生直接受益。 三是明确要求按國家規定配備班主任、輔導員和學生工作隊伍,加強思想政治工作。落實國家《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的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有助于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四是體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主線,多個指标強調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有利于提高學生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就業。 五是強調對學生的指導和服務。指标體系中明确要求學校開展“大學生學習指導、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創業教育指導、就業指導與服務、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心理健康咨詢等服務”。還要求學校根據學生特點因材施教,搭建學生課外科技及文體活動平台,有激勵學生參加的具體措施等,體現了學校要為學生提供全面的服務。六是重視了學生對教學工作和就業工作的評價,體現教育教學“以學生為本”的理念。
15.合格評估方案如何引導新建本科院校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标定位?
答: 合格評估方案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标為主線,從學校的辦學定位、指導思想等頂層設計,到師資隊伍建設、教學基本建設、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實踐教學體系設計,最後落腳點到考察學生就業,一以貫之地引導新建本科院校提高培養過程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标的符合度。例如: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考察學校是否積極開展産學研合作教育,在合作開辦專業、共建教學資源、合作育人、合作就業等方面是否成效明顯。 在考察教師隊伍時,不僅要看生師比,高學曆、高職稱教師的比例,還要看教師中具備專業(行業)從業資格和任職經曆的教師的比例,更要看教師整體結構和水平能否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在專業與課程建設方面,評估指标要求學校的專業設置應該與地方(行業)經濟社會發展相适應,要求構建體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特點的課程體系,其中尤其強調了對實踐教學的具體要求,以增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16.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在指标體系中是如何體現的?
答: 根據國家《教育規劃綱要》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要求及應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指标體系在以下幾方面突出了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第一,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辦學條件作了規定。要求實驗室、實習場所和設施基本滿足人才培養的需要,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及新增教學科研儀器設備所占比例達到國家辦學條件要求,并有較高的利用率。同時,教師隊伍中要有一定比例的具有生産實踐經驗的教師。第二,“專業與課程建設”指标中對不同類型專業的實踐教學時間作了明确規定;要求有一定數量的綜合性、設計性實驗,要有開放性實驗室。對實習、實訓的時間和經費要有保證,指導到位,考核科學;同時,要求學校把社會實踐納入學校教學計劃,規定學時學分,對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提出時間和任務要求,并把教師參加和指導學生社會實踐計入工作量。第三,在畢業論文(設計)與綜合訓練中要求選題緊密結合生産和社會實際,強調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要求50%以上畢業論文(設計)在實驗、實習、工程實踐和社會調查等社會實踐中完成。第四,“學風建設與學生指導”指标中要求學校搭建學生參加課外科技及文化活動的平台,有激勵學生參加課外科技及文化活動的具體措施,學生參與面要廣;同時,要求有調動教師參與學生指導工作的政策與措施。
17.合格評估從哪些方面引導新建本科院校建設内部質量保障體系?
答: 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分為外部質量保障體系和内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兩個方面。外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一般通過國家法律規定、經費保障、政策指導以及建立定期的評估制度來實現;内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一般是指高校依照自身确定的人才培養目标建立質量标準,提供人财物條件保障,加強過程監管,開展自我評估,收集信息,調節改進提高等方面構成。新建本科院校辦學曆史較短,内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相對薄弱。因此,引導新建本科院校建設并完善内部質量保障體系,保障并不斷提高教育質量是開展合格評估的重要目的。合格評估指導體系設計充分體現了這一指導思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在“辦學思路與領導作用”指标中,明确提出“有以提高質量為核心、落實教學中心地位的政策與措施,重視建立并完善内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二是在教師隊伍的數量與結構、教學基本設施、教學經費投入等評估指标中都規定了具體的可量化的要求,使學校人才培養工作有可靠的條件保障。三是對課堂教學、實, 驗教學、實習實訓、社會實踐、畢業論文(設計)與綜合訓練等主要教學環節以及學生課外科技及文化活動、學生指導與服務等,都提出了明确的質量要求和監管措施。四是專門設置了“質量監控”這一評估指标,要求“學校建立自我評估制度,并注意發揮高校教學基本狀态數據庫的作用,對教學質量進行常态監控”。此外,還設立了“師生評價”和“社會評價”的内容,引導學校注重收集師生和社會用人單位對學校的評價信息,及時改進工作。
18.為什麼強調學校要建立自我評估制度?
答: 合格評估指标體系中,要求學校要建立自我評估制度,主要原因如下:首先,學校自我評估制度是我國高等學校教學評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五種基本評估形式中的一種。 其次,學校既是人才培養的主體,也是質量保障的主體,建立并完善内部質量保障體系是學校的内在需要,而内部評估制度是學校質量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三,今後學校每年都要向社會公布年度質量報告,曆年的質量報告将作為國家和有關專門機構開展院校評估和專業評估的重要參考,而學校自我評估的結論和内容是形成年度質量報告的主要依據。
19.合格評估指标體系針對民辦高校作了哪些調整?
答: 根據我國民辦高校的現狀,做了以下調整:一是增加一個觀測點“領導體制”,合格标準為:領導體制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完善。學校董事會(或理事會)、校務委員會、黨委會機構發揮了各自的職能;建立了學校發展決策咨詢機構并很好發揮了作用;建立了學校師生員工民主管理監督、建言獻策的機制。二是觀測點“生師比”合格标準增加:自有專任教師數量不低于專任教師總數的50%,強調自有教師隊伍建設,推動學校建立一支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确保教學工作健康、有效、可持續開展。三是增加備注3:專任教師的計算方法是把自有教師及外聘教師中聘期二年(含)以上并滿足學校學校規定教學工作量的教師按1:1計入,聘期一年至二年的外聘教師按50%計入,聘期不足一年的不計入專任教師數。四是在計算生師比時,全日制在校的自考助學生按1:1計入學生數,以體現民辦院校目前的實際狀況和辦學特點。
20.合格評估指标體系針對醫學類高校作了哪些調整?
答: 根據高等教育分類指導原則及醫學類高校的辦學特點,對合格評估部分指标作了相應調整:一是在計算“生師比”時,要求有一支雙師型的臨床教師隊伍,且整體教師隊伍數量與在校生數量的比例達到1:10。臨床教師的計算以附屬醫院(直屬)具有醫師職稱系列全部人員的15%計;非直屬附屬醫院教師按聘請校外教師折算,原則上不超過全校教師總數的四分之一。 二是整體師資隊伍結構必須由校本部基礎教師和臨床教師兩大部分組成(臨床教師必須有執業醫師資格,且理論授課和課間見習教學教師須有主治醫師及以上醫療職稱)。三是要求醫學教育必須有附屬醫院和非直屬附屬教學醫院承擔學生臨床階段教學,且生均床位數達到0.8張以上。非直屬附屬醫院指經當地行政部門批準、可完成臨床教學全過程且有一屆以上畢業生的教學醫院。四是要求醫學類高校臨床階段教學中主幹課程課間見習與理論授課的比例不少于1:1。 五是将觀測點“畢業設計與綜合訓練”調整為“畢業實習和畢業綜合考試”,畢業實習時間不應少于48周。臨床實習教學管理制度基本健全,有出科考試和畢業考試制度并實施;實習大綱規定的操作項目合理,多數學生基本完成規定項目;畢業實習每個學生實際管理病床4-6張。
21.合格評估指标體系針對藝術類高校作了哪些調整?
答: 針對藝術類高校在教師隊伍數量與結構方面呈現的差異和特點,合格評估指标作了如下調整:一是将“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學位、博士學位的比例≥50%”改為“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學位、博士學位的比例≥35%。 二是藝術類高校中的主講教師“具有二級及以上藝術類專業技術職務,通過崗前培訓并取得合格證”視同為“具有講師及以上職務或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通過崗前培訓并取得合格證”。
22.合格評估專家組是如何構成的?
答: 專家組是受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以下簡稱“教育部評估中心”)委派,在特定時間内,完成對參評學校教學工作考察和評估任務的工作隊伍。專家組由組長、成員和秘書組成。專家組成員一般為7-9人,設組長1人。專家組一般應包括學科專家、教育管理專家,同時聘請一些行業或社會人士參加。專家要能較好地把握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和方針政策,熟悉本科教學工作,有評估工作的實踐經驗,有良好的敬業和合作精神。評估專家根據參評學校的類型、辦學定位和學科結構原則上從專家庫選聘,專家選聘堅持回避制度。
23.對專家組在合格評估工作中有哪些任務和要求?
答: 專家組本着替國家把關、為學校服務的理念,按照《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方案》,對參評學校的本科教學工作進行考察和評價。通過審閱學校的自評報告、本科教學基本狀态數據及有關材料,開展多種形式的現場考察,全面深入了解參評學校教學工作的總體情況,查找學校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提出改進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意見和建議并向學校反饋,提交考察報告和結論建議。專家組要有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工作中堅持公平公正原則,要深入實際、實事求是、踏實工作、平等真誠,不搞形式主義,嚴格遵守評估紀律。
24.評估專家應該參加哪些培訓工作?
答: 教育部評估中心定期組織專家培訓。培訓分為崗前資格培訓和在崗培訓兩種。崗前資格培訓是指評估專家在開展評估工作前進行的專門培訓,是評估專家的必修課。培訓時專家要系統地學習有關評估理論、評估政策、評估方案,掌握評估标準、評估程序和評估方法,了解相關紀律和規範要求,提高業務水平,确保評估質量。經過培訓取得合格證後,方可參加評估工作。在崗培訓是指根據需要對評估專家定期進行的提升性培訓,以适應評估理念、評估内容和評估方法的新變化。
25.專家在評估中是如何考察和進行判斷的?
答: 評估中,專家在全面考察、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對參評學校教學工作作出獨立判斷。考察活動主要分成三個階段:做足進校前功課。專家要認真閱讀學校提供的自評報告和教育部評估中心提供的全國高校教學基本狀态數據庫及學校教學狀态數據分析報告,并通過“全國高校本科教學工作評估管理信息系統”,查閱參評學校的有關信息,了解學校的有關情況,填寫審讀意見表,拟定考察重點和工作計劃。做全進校後功課。專家通過深度訪談、聽課、走訪教學單位和有關職能部處、到用人單位調研、召開有關的座談會;考察實驗室和實習基地、圖書館、體育場館、網絡中心等教學場所與設施;調閱試卷、畢業論文(設計)、課程設計等材料;查閱評估的有關支撐材料;專家組内的信息交流和讨論等活動,了解和掌握學校教學工作各方面的情況和信息。在此基礎上,按照評估指标體系對學校的教學工作做出判斷和評價,獨立投票。做好離校後功課。根據在校考察情況,專家要寫出2000字左右的個人考察報告,其中,問題和建議的内容應占到總字數的一半以上,并在規定時間内交給專家組組長。專家組長在此基礎上彙總形成專家組考察報告。
26.評估結論是如何形成的?
答: 評估結論的形成分兩個階段: 首先,由專家個人在全面考察、獨立判斷的基礎上按指标體系進行投票,專家組彙總統計專家個人投票結果形成專家組評估結論建議,評估結論分為“通過”、“暫緩通過”和“不通過”三種。其次,專家組将參評學校的評估結論建議提交給評估專家委員會進行審議,審議結果由教育部評估中心予以公布。
27.教育部對評估結論的處理辦法是什麼?
答: 教育部規定評估結論為“通過”的新建本科院校,五年後進入下一輪普通高等學校的審核評估。學校的整改情況将作為審核評估的重要内容。評估結論為“暫緩通過”的學校整改期為兩年,“不通過”的學校整改期為三年。在整改期間,對結論為“暫緩通過”的學校,将采取減少招生數量、暫停備案新設本科專業;對結論為“不通過”的學校,采取限制招生、暫停備案新設本科專業等限制措施。整改期滿後由學校提出重新接受評估的申請。重新評估獲得通過的學校,可進入下一輪普通高等學校的審核評估,仍未通過的學校,将停止其招生。
28.合格評估工作為何強調學校“平常心、正常态”?
答: 評估是國家依法促進高等學校教學質量提高的有效手段和一項制度化的工作。學校既是人才培養工作的主體,更是教學質量保障的主體。因此,學校在接受評估時,應本着對國家負責、對學生負責的态度,不弄虛作假,以“平常心、正常态”對待評估,嚴格執行評估紀律,在評估的各個階段确保教學工作的正常有序進行。具體做到:首先,結合合格評估指标體系,開展自評自建,紮實開展各項工作,切實加強内涵建設,實現以評促建。其次,在評估準備過程中,以平常心、正常态對待評估。要堅持并保證将接受評估與日常教學工作有機結合和協調開展,确保教學常态,不搞臨時突擊,業績不誇大,問題不隐瞞,數據不造假。而且,為了體現學校是質量保障主體的理念,要求學校在撰寫自評報告時,對存在問題、原因及改進措施所占篇幅不得少于總篇幅的1/3。 第三,在專家現場考察時,以學習心、開放态迎接評估。虛心聽取專家的意見與建議,共同探讨學校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尋求專家的指導與幫助。第四,根據專家組的意見,結合學校實際制定整改計劃,并組織相關方面認真落實,切實推動學校教學工作上一個新台階。
29.教育部提出的“十不準”評估紀律是什麼?
答: 為了減輕參評學校負擔,營造風清氣正的評估風尚,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加強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方案調研工作紀律的通知》(高教司函【2009】230号),提出十項紀律要求,這些要求在合格評估全面實施階段依然有效。“十不準”的具體内容為:領導不迎送專家;不安排各種形式的宴請;不安排接見;學校不召開彙報大會(包括開幕式和閉幕式);不組織師生文藝彙報演出;不在網絡和媒體上做宣傳報道;不造聲勢(包括校内張貼歡迎标語、懸挂彩旗等);不送禮物;不超标超規格安排食宿;專家組不組織學生現場考試。
30.如何切實有效地防範和懲治高校在評估中出現的弄虛作假行為?
答: 為有效地防範和懲治高校在接受評估中出現的各種弄虛作假行為,在總結借鑒以往評估經驗的基礎上,新建本科院校教學工作合格評估從理念層面、到管理層面、再到具體操作層面都進行了更加合理的制度設計,主要包括:一是加強學習和培訓,進一步引導高校樹立學校是質量保障主體的理念,使高校自覺自願接受外部質量評價,并常态化地推進内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二是加強紀律規範。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強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方案調研工作紀律的通知》(高教司函[2009]230号),對參評學校提出了十項紀律要求,專門針對可能出現的形式主義和弄虛作假行為加以規範。三是實施“陽光評估”。合格評估相關政策文件與實施辦法、評估标準、學校自評報告等,均在适當範圍内予以公開。教育部設立專門評估舉報電話和信箱,接受來自社會各界的監督。四是建立項目管理責任制度。合格評估各利益方在項目管理中各負其責,相互監控。既有評估機構、專家和學校對整個評估組織過程的監督、檢查制度;同時還請相關行業人員和社會知名人士擔任觀察員,對評估中專家行為、學校行為和組織工作進行監督。五是實行一票否決制度。評估過程中一旦發現學校有數據造假、材料造假等違規違紀行為,經查屬實,實行一票否決,該學校評估結論視為“不通過”。六是組建了評估專家委員會。該委員會的一項職責是受教育部委托監督檢查參評學校、評估專家以及評估組織機構工作的規範性、公正性,檢查評估有關規定的執行情況。
31.學校整改工作在合格評估中有何作用?
答: 評估的目的是為了改進工作,學校整改工作是合格評估的必要環節。學校整改工作是指參評學校在評估專家組離校後,根據專家組考察評估的意見和自身發展實際情況制定整改方案,并按規定時間落實整改舉措的過程。學校的整改情況将作為下一輪評估專家組進校考察評估的重要内容,以促使學校自覺鞏固和充分利用評建成果,建立内部質量保障機制,最終實現合格評估目的。
32.社會力量如何參與合格評估工作?
答: 社會力量參與評估是高等教育活動和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形式。合格評估工作吸收社會力量參與,采取以下形式:一是吸收一定數量和比例的高等教育系統外部人員以專家或觀察員身份參與合格評估工作。二是合格評估工作中,用人單位和畢業生對教學工作的滿意度評價作為評價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依據。三是充分利用社會專業評價機構調查有關信息。 四是在一定範圍公布高校本科教學狀态數據,公開接受社會監督。
33.什麼是全國高校教學基本狀态數據庫系統?
答: 全國高校教學基本狀态數據庫就是利用信息和網絡技術,按照教學工作的基本規律,把高等學校與本科教學工作密切相關的數據按照一定的邏輯關系組織起來,以數字化方式呈現出來,形成系統化的、反映高等學校教學運行狀态的數據集。在結構設計上,遵循高等學校教學工作内在規律,按照教學投入、教學過程、教學效果的基本思路,組織教師、學生、條件、專業與課程、教學管理、教學效果等數據群組。在實現方式上,為便于采集,按照高校職能部門的分工特點,分解成師資隊伍、教育教學、教育經費、教學科研儀器、教學條件、學生基本情況、學生課外活動、科研情況、學科建設九類數據。每類數據再分解為若幹數據采集表,每個采集表包含若幹數據采集項。
34.全國高校教學基本狀态數據庫系統如何為學校、社會和政府以及評估工作服務?
答: 全國高校本科教學基本狀态數據庫(以下簡稱“教學基本狀态數據庫”)的設計思路是立足于建設國家高等教育教學基礎數據資源,通過信息技術,促進具有中國特色高等教育質量保證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其功能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服務于學校,教學基本狀态數據庫促進廣大高校提高教學管理的信息化程度,為高校自身教育質量狀況監測提供服務。二是服務于政府,教學基本狀态數據庫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提供高校教學工作有關信息,有助于教育行政部門對高等學校科學管理和常态監控,提高決策的可靠性。三是服務于評估,為評估專家提供參評高校教學相關信息和教學基本狀态數據分析報告,使評估過程簡化,減輕學校準備材料負擔,提高工作效率。四是服務于社會,教學基本狀态數據庫的有關數據向社會公布,為社會公衆提供高等教育質量信息資源,為社會公衆了解高校教學工作提供服務,促進教育信息公開透明。
35.合格評估申訴與仲裁如何進行?
答: 評估專家委員會除了負責指導監督合格評估工作、審議《專家組評估報告》和評估結論等工作,還負責受理評估争議、仲裁等事宜。參評學校如果對評估結論存有異議,可向評估專家委員會提出申訴,評估專家委員會組織相關委員審議,并根據具體情況責成評估組織機構與參評學校溝通、複議,必要時可組織複評。最終結論由評估專家委員會作出。
36.國家為什麼要設立評估專項經費?
答: 為保證評估的公正性和獨立性,國家設立評估專項經費。專家組評估考察所有費用(含培訓費、交通費、食宿費、評審費、材料費、通訊費等)皆由國家評估專項經費列支,學校不承擔相關經費開支。
|